这几天,随着天气转暖,宣化镇台子寺村的人参果也火了起来,市民们趁着春光明媚,踏青赏绿,尝鲜摘果,果农在村口地头应景摆摊现卖,成为春日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大早,方彩琴就把刚刚从温室大棚里采摘的人参果一筐一筐地转运到家门口,然后套袋、过秤、装箱,等待过往行人停车驻足。
“每天摘200多斤果子,现摘现卖,一天能卖七八百块钱,周末的时候,采摘的游客就多起来了,连摆摊带看园子,一天的收入就能过千。”方彩琴说,她今年种了三棚人参果,果子刚上市时,由于量少,外销受阻,她就和其他村民相约到城里赶早市。在早市售卖时,她通过抖音展示,给老年人送货上门,积累了许多人脉和回头客,美中不足的是,早市有时间限制,而且耽搁农活,她便利用家在村口的地理优势,在门口摆起了地摊。方彩琴告诉笔者,自产自销,诚信和口碑很重要,在家门口摆摊的20多天里,她学会了发朋友圈,学会了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并以先尝后买的方式将色泽亮、果型正、熟透了的优质果子给顾客装箱或装袋。
金杯银杯不如食客的口碑,好口碑不仅让方彩琴赚了信誉赚了钱,也让她的回头客和采摘客愈发多了起来,头茬果子还没摘完,就已经卖了4万块钱多了。
村口的另一边,笔者远远就被“新鲜现摘人参果,绿色健康好滋味”的招牌吸引。村民汪会萍一边热情地邀请过往行人免费品尝,一边当起了村里的义务交通劝导员。汪会萍说:“春耕忙,省道过往车辆多,村口安全隐患大,骑电摩上地进城,不戴头盔的农户屡见不鲜,多个嘴,给他们提醒一下,既不耽搁挣钱,还普及了交通安全常识。”
像方彩琴、汪会萍一样,该村20户人参果种植户,凭借各家的果品、各自的人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赢得了市场,还助推了“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的红火发展。
近年来,宣化镇把人参果产业作为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通过外引内联,院地对接,建成集“脱毒组培繁育中心、科技小院、储运交易中心和种植基地”为一体的人参果综合性产业平台,与云南农业大学、山丹培黎职业学院合作,打造人参果产业成果转化基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土专家”“田秀才”,推动了“周末游、乡村游、自助游”的蓬勃发展。如今,该镇打造的“高台金果”人参果已成为台子寺村响当当的绿色地理名片。